2025年世界田径锦标赛已经在东京落下帷幕,9天的激烈角逐后,一个尴尬的事实浮出水面:东道主所在的亚洲反而成为所有大洲中唯一未能斩获金牌的。而且,这还是自2013年以来的首次。
本次田径世锦赛的奖牌榜上,金牌找不到亚洲国家的名字
虽然说田径是运动之母,田径是奥运会上第一金牌大项,“得田径者得天下”。但纵览世界田坛格局,亚洲确实长期比较弱势。美国全面开花,是当之无愧的霸主;牙买加等一些加勒比地区小国长于短跑;东非的埃塞俄比亚和肯尼亚擅长长跑;北非与一些欧洲国家中跑是长久以来的优势项目;北欧国家的运动员普遍力量十足、人高马大,投掷项目自然就有先天优势。另外一提到跳高与撑杆跳,似乎就联想到北欧和东欧选手;而说到跳远与三级跳,几个拉美传奇的名字是不是就自动出现在脑海里了?
这么看下来,他们已经把所有项目瓜分得差不多了,哪儿还有肉留给亚洲选手吃呢?这么多年来,也就是中国的竞走,卡塔尔和巴林的归化选手在一些零星项目上能较长时间保持在世界最高水平。日本的男子4x100米接力虽然实力不俗,但也只是“能晋级决赛”的程度,想争金夺银还差得远。
回望2015至2023年,亚洲田径曾迎来一段黄金期:5届世锦赛中,亚洲队伍届届有金牌。2019年与2022年更是迎来巅峰 —— 4个亚洲国家登上金牌榜。
中国的女子投掷项目这些年佳绩不断,但已经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2019年世锦赛,中国拿到女子铅球、女子20公里竞走、女子50公里竞走3金,日本拿下男子20公里竞走与男子50公里竞走2金,巴林、卡塔尔也分别在女子400米和男子跳高项目摘金;2022年世锦赛,中国再夺男子跳远、女子铁饼2金,日本、哈萨克斯坦、卡塔尔则在男子20公里竞走、女子3000米障碍、男子跳高项目各添1金,亚洲田径的多点开花态势彼时尤为明显。
转折始于2023年世锦赛 —— 常年扮演亚洲领头羊的中国田径队陷入金牌荒,这也是中国自2013年后首次在世锦赛无金入账。核心原因在于常见的新老交替问题:巩立姣、刘虹等功勋老将过了巅峰期,男子跳远、女子铁饼等曾有冲金实力的项目缺乏绝对竞争力,整个队伍缺少能稳定保持在最高水平的尖子选手。而这种断层并非中国独有,而是蔓延至整个亚洲田径界。
本届世锦赛在东京举办,可谓天时地利人和加持,对于中国队来说本来是有利条件,但可惜女子铁饼、女子链球、男子跳远与三级跳、男女竞走,都没能充分发挥。而日本的女子标枪、男子竞走,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男子标枪,巴林的女子3000米障碍,也都没能取得预期的成绩。
即便奥运冠军阵容出马,也难改颓势:去年奥运会冠军亚维获女子3000米障碍亚军,是亚洲的奥运冠军中的最佳成绩;杨家玉女子20公里竞走只获得第6、乔普拉在男子标枪只排第8;巩立姣、北口榛花等名将甚至未能跻身前八,北口榛花更爆冷止步女子标枪预赛。
这么一来,就出现了整个亚洲 —— 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在最基础的大项的最顶级比赛中0金牌的窘况。
还是得从适合自己的项目入手选择突破口
这首先当然还是人种的问题,虽然这个说法一提出来,似乎就会有种族歧视的嫌疑,但现代奥运会100多年了,为什么上面提到的那些项目,基本始终被某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垄断呢?为什么NBA的赛场上,现在基本清一色的黑人球员呢?为什么羽毛球项目,却又看不到黑人高手呢?所以对于人种的先天差别,还是需要正视的。正视,并非妄自菲薄,而是能让自己的心态更加平和。
也就是说,先天生下来,每个人种就都是有自己擅长的项目的,承认这一点之后,再找一找更加适合自己的项目,突破起来自然事半功倍。比如女子投掷、男子跳跃、男子短跨以及竞走等,亚洲各国应在这些传统优势项目上持续深耕,加大资源投入。在这个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夺金点,寻找那些亚洲选手具备一定身体条件适应性且竞争相对较小的项目,从青少年培养阶段开始布局,为未来的突破埋下种子。
目前,亚洲田径存在人才厚度不足的问题。一旦核心选手状态不佳或受伤,就难以在大赛中取得好成绩。因此,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梯队至关重要。从青少年阶段开始,通过举办丰富多样的校园和社区田径赛事,激发青少年对田径运动的兴趣,扩大选材基数。建立从基层到专业队的多级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为有潜力的选手提供持续上升的通道。
最后,还得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一方面,邀请国际知名教练和专家到亚洲讲学、指导训练,分享最新的训练方法和比赛战术。另一方面,鼓励亚洲运动员多参加国际高水平赛事,在实战中积累经验、提升竞技水平。此外,亚洲各国之间也应加强交流合作,共同举办地区性赛事,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虽然先天条件可能确实不占优势,但亚洲田径也绝没有到世界大赛1金难求的地步,相信通过上述这种多管齐下,亚洲田径在下届世锦赛或者奥运会上,一定能打一个翻身仗的。
你觉得未来的世界大赛,哪个项目能重新为中国军团打开金牌账户呢?
(文/Dream)